南阳中医给大家分享“人参的功效与作用”。人参为常用中药,始载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。原名人葠。
中医
概述:人参是我国特产珍贵药材之一。目前市场供应的商品有国产品;野山参和人工栽培之园参;进口人参;有朝鲜红参、白参、日本红参,加拿大、美国的野生洋参和种洋参(西洋参)等品种。
国产山参是山野自生品,生长年限较长,由几十到百余年不等。园参是人工栽培品,由种到收需要六年以上时间,不论是山参或园参均属五加科植物人参,只是因生长环境和生长年限的不同形态有些差异。又因加工方法不同和不同部位,商品分为多种不同的规格。以加工方法分;有糖参、红参、生晒参三大类。以形色部位分;有山参、白人参、白糖参、边条参、红参、全须生晒参,生晒参、白干参、皮尾参。干姜参、直须、弯须、参芦等多种规格。还有按体形和重量划分的多种等级,情况比较复杂,分述如下:
别名:人葠、力参、棒槌。
来源:为五加科多年草本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。少数野生,多为栽培品。栽培品中分大马牙(根粗短、生长快、产量高)、二马牙(根稍粗而长)等。
植物形态:本品主根肉质,圆柱形或纺缍形。淡黄色,根状茎较短。茎高30~60厘米。掌状复叶由五片叶组成,轮生于茎顶。第 一年只生三小叶,俗名“三花”。第 二年生五小叶成为一个完整的叶片,叫“巴掌”。第三年生两个复叶叫“二甲子”。第四年生三个复叶“灯台子”。第五年生四个复叶叫“四枇叶”。第六年生五个复叶叫“五枇叶”。但也有少数生六个复叶叫“六枇叶”,叶片共30枚。到此为止,不在增生。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~12厘米,宽3~5厘米,先端长渐尖,边缘有小锯齿,上面叶脉上散生少数纲毛,下面无毛,外一对较小。叶柄长10余厘米。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项;花小,淡黄绿色,萼边缘有五齿,花冠5瓣、雄蕊5枚;子房下位、2室,花柱2枚,分离。浆果扁球形,成熟时鲜红色。在茎叶的生长形态上马牙茎较粗壮而高,叶形呈宽椭圆形。二马牙茎略细,叶椭圆形。圆膀圆芦、线芦茎细弱、低矮、叶长椭圆形。
产地:野生品分布于我国北纬39~48度线,东经117.5~134度。主产于东北三省长白山区大小兴安岭。人工栽培品,主产于吉林省通化、抚松、辑安、靖宇、桦甸、汪清、安图、敦化、辽宁省的风城、宽甸、恒仁,黑龙江省的宁安、依兰、五常、尚忐等地区。现华北、西北、山东、四川等地均有小型引种试种。
1、山参
性状鉴别:山参因野生于深山密林,土壤较坚硬的环境中,年限较长,受自然环境影响,在山参的各个部位,都形成较特殊的形态,分述如下。
(1)山参芦(根茎)茎秋脱春生,年复一年,茎基残留,缓慢的增长,因生长年久茎芦较其他参芦为长。俗称“雁脖芦”。芦一般可分为三段。顶端第 一段为新脱落的茎痕,形如马牙,边缘棱较平齐,中 心凹陷,故俗称“芦碗”或“马牙芦”。第 二段为近十年间脱落的茎基,芦左右交错层迭而生,芦碗紧密边沿有明显的棱脊,俗称“对花芦”。第三段为远年的茎基脱化而生,不再显芦碗,而呈圆柱形,故名“圆芦”。圆芦上有紧密的环形棱皱。一般认为每一棱皱是生长一年的标记,由此可得出山参的生长年限。还有一种芦细长如线,至上端始变粗呈对花芦形式,俗称“线芦”。无论是马牙芦、对花芦、圆芦、线芦,上面多生有小疙瘩瘤,这也是山参上的特点。
(2)山参艼(附芦而生的不定根)。生长年限较久的山参上多生有参上多生有参艼1~3枚。两枚以上的艼根多为左右互生,山参艼一般均粗短两端尖细,形如枣核或蒜瓣,故有“枣核艼”或蒜瓣艼的名称。艼体垂直向下伸延,这是山参艼的特点。在一般情况下山参主根是横灵体,艼也就是呈枣核蒜瓣形。如果主根顺长艼也就顺长。
(3)山参主根。有横灵体俗称“武形”和顺笨体俗称“文形”的区分。横灵体多呈短横体、疙瘩体或菱角形。顺笨体多呈纺缍形或圆柱形。无论灵体笨体一般均较粗短。主体长4~6厘米,长不超过10厘米,中部直径约0.5~2.5厘米。主根和芦头基本等长短于芦长,肩下垂,故俗称“溜肩膀”。
(4)山参纹。在主体上端,生有紧密的环形纹。纹深而细,皱纹略显上兜,皱沟黑褐色,俗称“螺旋纹”或“紧兜纹”。有时环纹伸延至中部或下端,俗称“一纹到底”。
(5)山参皮。淡黄白色,紧结光润老而不粗,俗称“皮细似锦”或“细结皮”。
(6)山参腿。(支根)一般为一~二条,多三条,腿短促,上粗下细,分档处多呈八字形,宽润而不并扰。
(7)山参须。(须根)疏生,清秀而不散乱,须根上生有多数小疙瘩瘤,俗称“珍珠疙瘩皮条须”,生鲜时如初春含芽未发的垂柳嫩条,柔韧顺直。干燥后坚脆易折。
山参气无味甜微苦,嚼之有清香感。
在鉴别山参时老药工有一套顺口溜。说:马牙雁脖芦,下伸枣核芦,身短体横灵,环纹深密生,肩膀圆下垂,皮紧细光润,腿短二三个,分裆八字形,须疏根瘤密,山参特殊形。
山参以横灵体,八字分开,五形全美(芦、艼、根、须相称),皮紧细,纹深。艼帽不超过主根百分之二十五者为佳。
2、移山参
本品系采集较小的山参,移植于离居地区较近,适宜于山参生长的由林中经10余年后,再挖出随山参出售,因经过移植,参形略有变异。习惯认为品质不及山参。
(1)移山参芦。芦碗略显长而稀疏,移植后的芦常产生骤然变细或变粗的现象。或不呈对花芦而呈转芦形式。
(2)艼形。多呈顺长体,略向斜旁伸出,有时艼体超过主体。
(3)纹。环纹稀疏凹入较浅,常呈“一纹到底”。
(4)皮。略显虑泡,质粗而不紧结,不光润。
(5)腿。较顺长,分挡并拢不呈八字形。
(6)须。较细嫩,下端分杈较多,根须上小疙瘩瘤较稀疏而小(分叉多的原因是移植时根须常被折断再生时多分杈)。
以上山参和移山参,因加工方法不同,有生晒参。糖参、掐皮参三种规格。
加工方法:
(1)生晒山参。是在挖回山参水子后用白棉线将参面缠成一束,不再经任何特殊加工晒干即生。生晒山参的主要特点是原形、原色,除应具备山参各个部位的特点外,主体上略有纵横抽皱。体略显轻泡。
(2)糖山参。是挖回水参,经过洗刷和用特制的棉线弓子拉净横纹中的泥砂,使全体白净,保留黑色纹痕。再放入开水中浸煮片刻,捞出后用特制的骨针和金属针进行竖横排针,而后放入熬好的浓糖汁中吃糖,隔日取出晒干或烤烘干燥即成。糖山参的主要特点是经过洗刷和吃糖,表皮黄白色,体质较坚重,主体上无纵形抽皱。腿须不经束扎原形不变。
(3)掐皮山参。加工方法略同糖山参。在吃糖后经过蒸烤使皮肉脱离,晒干后,再放温水中浸烫片刻,使表皮回潮变软,然后用特制掐皮刀进行掐皮。掐出一定的纵皱俗称“核桃纹”用针钉、线缠把掐出的纵皱固定下来。同时把参须也缠扎成一束再晒干。干燥后去掉主体上的针线即成。掐皮参的特点略与糖山参相同只是参须用线束扎,主体上的皱纹是经人工掐制,不如天然品自然。
以上三种山参根据体形好环,重量大小等情况分为1~9等。现生晒参,掐皮参以及上挡糖山参均供应出口外销,市场上供应的山参多属低档糖参。
3、白人参
本品系用人工栽培的全形园参加工制表。其加工方法与制作糖山参相同。
性状鉴别:本品呈纺缍形或圆柱形。全长约15~25厘米,中部直径约1.5~3厘米。淡黄白色。芦较短,长约1.5~3.5厘米,有马牙芦一般无圆芦。少数有艼,艼体顺长,斜向旁伸,肩膀圆形下垂。腿2~5条或更多。须根丛生散乱。皮显粗泡,环纹浅而稀疏。腿垂直并拢。须根细脆,小疙瘩微小不太显。质略坚脆,气无味甜微苦。
以全须全芦,表面白色,体充实,不近糖,无浮糖,破疤者佳。
4、白糖参
性状鉴别:本品属于白人参的下档货。凡园参的低档货均可制做,常缺芦、破皮、吃糖较重,表皮上常析出糖结晶粒,余与白人参相同。
5、边条红参
本品系人工栽培,原主产于辽宁省宽甸石柱沟,故又名“石柱参”。本品属于长脖芦品种,生长较缓慢,一般在8~12年才能采挖。挖回鲜参(参水子)洗净泥土掐去细根须,用笼蒸熟后晒干或烘炕干燥即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