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河老中医认为,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,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。其中发于颜面者,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;发于下肢者,称为流火;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,称赤游丹或游火。辨证论治可分为四型。丹毒的中医辨证分型(1)风热火炽证:见于头面、耳项、臂膊等处,灼红,重则双目合缝,不能睁开。伴见口渴引饮,大便干结,舌红,苔薄黄,脉滑数。治以散风清热解毒为主,方以化斑解毒汤加减。(2)肝经郁火证:发于胸腹、腰背、胁肋、脐周等处,红肿,向四周扩展,舌红,苔薄黄,脉弦数。唐河老中医治以清肝利湿解热为法,方以柴胡清肝汤加减。(3)湿热火盛证:常发于下肢腿股、足背等处,红肿灼热,向上蔓延,腹股沟淋巴结肿大,行走困难。伴见纳少,渴不欲饮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,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。(4)毒热入营证:重证者范围较大,可见神昏谵语,躁动不安,恶心呕吐等诸逆证。治以凉血解毒,清心开窍,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。水煎服,日1剂。神昏谵语者,加用安宫牛黄丸、至宝丹、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,选用一种。
患者常有受凉淋雨、疲劳、醉酒、精神刺激、病毒感染史,半数病例有数日的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。起病多急骤,有高热,半数伴寒战,体温在数小时内可以升到39-40℃,高峰在下午或傍晚,也可呈稽留热,与脉率相平行。患者感全身肌肉酸痛,患侧胸部疼痛,可放射到肩部、腹部,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。痰少,可带血丝或呈铁锈色。胃纳锐减,偶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或腹泻,有时误诊为急腹症。患者呈急病容,面颊绯红,皮肤干燥。口角和鼻周可出现单纯性疱疹。唐河老中医表示当肺炎广泛,通气/血流比例减低,出现低氧血症,表现为气急、紫绀,有败血症者,皮肤和粘膜可有出血点;巩膜黄染;颈有阻力提示可能累及脑膜。心率增快,有时心律不齐。早期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,仅有胸廓呼吸运动幅度减小,轻度叩浊,呼吸音减低和胸膜摩擦音。且实变时有典型的体征,如叩浊、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。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,重症可伴肠胀气,上腹部压痛可能由于炎症累及膈胸膜外周。严重感染可伴发休克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、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神经症状,如神志模糊、烦躁不安、嗜睡、谵妄、昏迷等,须密切观察,积ji救治。唐河老中医认为当人体对荚膜抗原产生足够的特异性抗体时,二者结合,在补体参与下,有利于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。发病第5-10天时,发热可以自行骤降或逐渐减退。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可使体温在1-3天内恢复正常,病人顿觉症状消失,逐渐恢复健康。
取穴:头部:感觉区、运动区、足运感区、语言区、百会;上肢:合谷、手三里、曲池、外关、养老、少海、肩贞、肩濡;下肢:足三里、丰隆、绝骨、殷门、委中、环跳、命门;腹部:气海、关元、神阙;背部:大椎。老中医诊疗操作:急性期以头穴为主,行揉、点、按、推等法,然后在肢端穴位点按,操作时间各为5分钟。恢复期,亦先以同法推按头穴,接着令患者取仰卧位,用揉、滚法对上、下肢进行放松,点按俞穴,放松关节;再令其取俯卧位,施术于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线,用掌根从大椎穴平推至骶部3~5遍,点按俞穴,再用拍打法从上至下拍打数遍,时间15分钟。上法每日1次,20~30日为一疗程,疗程间隔3~4天。老中医诊疗疗效:共治疗中风病人147例,基本痊愈57例,显效33例,有效47例,无效10例,总有效率为93.2%。
自我按摩法是指应用各种手法在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按摩,以放松肌肉或防治疾病,属于古代导引的范畴,几千年来在养生、保健、防治疾病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。唐河老中医自我按摩特点是“意”、“气”、“行”结合,要求自我按摩时,思想专注集中,调节呼吸,动作要有意识支配。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综合征,自我按摩疗法有着很好的疗效。摩肾堂:两手掌或拳背紧贴在背后脊柱两侧,由两手尽可能摸到的比较高位置开始,然后向下摩擦,经肾俞直至尾闾骨,做30次。拿下肢:用一手或两手捏拿大腿至踝部,往返10次,左右轮换,每日约2~3次。通经络:患者在患侧下肢循经按压委中、承山、昆仑、足三里、梁丘、血海等下肢穴位,以疏通经络、减轻疼痛。洒腿直立:提起右腿,向前洒动如踢球状30次,左右轮换,可防治髋、膝、踝关节酸痛。唐河老中医提醒注意1.患者行自我推拿时,可不必拘时间、次数,动作要轻柔、缓和。2.幅度因人而宜,不宜过猛。3.患者要注意保暖及保证充足的休息。
唐河老中医操作:以滚、点为主,拿、搓为辅,配合被动运动。部位为腰、臀及大小腿后外侧、足背的穴区。令患者仰卧,先于大腿前侧及足背部施滚法约2分钟;再使患者俯卧,在腰臀及大腿后侧至足腿部施滚法约3分钟,以臀部为重点。侧卧,点按居醪、环跳,在髋臀部及大小腿外侧施滚法4分钟,并配合屈膝被动运动。再仰卧,滚大腿前侧至足背,并拿委中、承山,施搓法于大腿至小腿,每次操作约15~20分钟。每日或隔日1次,20次为一疗程。唐河老中医疗效:共治疗112例,基本痊愈36例,显效58例,有效16例,无效2例,总有效率为98.2%。